当前位置:
传承与发展!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艺的涅槃

1906年,晚清革新派人物熊希龄兴办的湖南瓷业公司成功创烧了醴陵釉下五彩瓷,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醴陵釉下五彩瓷一举斩获金奖,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一时醴陵釉下彩瓷风靡全国,走向世界。但之后政局多变、战乱频繁,醴陵釉下彩瓷屡遭厄运,到1949年,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艺几乎濒临失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陶瓷生产和技艺传承,在时任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先生的主持下,国家轻工业部等有关部门组织湖南醴陵、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三地,着手中国陶瓷“历史名窑”的恢复发展工作。1954年春,醴陵陶画合作社负责人林家湖,得知家住八步桥乡的吴寿祺是湖南瓷业学堂毕业生,虽年近古稀,但身体健旺,便“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传授釉下五彩技艺。吴老感到盛情难却,便和林家湖一道进城,应聘担任醴陵县第二期陶瓷工人业余美术训练班教员。

当时被单位保送参加学习的年轻彩绘艺人丁华汉成为了吴寿祺的第一批学员,他认真学习吴寿祺的“釉下彩双勾画法”。这种源自瓷业学堂的画法,采用一种叫“铁线描”的装饰性很强的线条,是釉下五彩墨线的基础。丁华汉把这一技法学得惟妙惟肖,再加之其它科目也成绩优秀,被推荐担任吴寿祺的助教,参与培训了一百多名陶画工人。

1955年9月,“醴陵县陶瓷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当时釉上粉彩和新彩是醴陵日用瓷的主流,从业人员多,实力也较强;而釉下彩则相对薄弱,只有釉下青花和绿彩两种,釉下五彩则濒临失传。为抢救濒临失传的釉下五彩瓷,掌握清代釉下五彩彩绘核心技术的吴寿祺被聘入研究所,并给他在姜湾下正街安排了一个简陋的釉下彩工作室,同时,唐汉初老艺人也调入了该工作室,协助吴寿祺恢复釉下五彩技艺。

传统釉下彩绘有寸楷笔平涂,鸡头笔混水两种方法。因“对调色混水等甚感生疏”,他们就以寸楷笔平涂为主;当时,釉下彩用的色料匮乏,“除以前仅有的草青外”,其余颜色都要从外地购买,质量还很低劣,于是,就采取将不同颜色掺兑起来使用;没有成熟的高温透明釉,就用白釉代替,但出现了“烧出来起黑壳,颜色不明亮,厚薄不均匀”现象,后来在吴寿祺、唐汉初二位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不断试验改进,逐步烧制岀了理想的产品。年底,在第一次湖南陶瓷工作会议中,醴陵釉下彩瓷亮相长沙,可谓一枝独秀。湖南省工业厅看到了釉下五彩的独特优势,决定大力发展。

1956年,在毛泽东主席的亲切关怀下,国务院批准在醴陵成立“湖南省瓷器工业公司”,统一领导和管理醴陵陶瓷产业。醴陵县陶瓷研究所也升格为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了对釉下五彩恢复传承的支持力度。首先改善了吴寿祺、唐汉初釉下五彩工作室的研发条件,工作室从狭小简陋的姜湾老街迁入城北姜岭宽敞明亮的楼房;其次加强了釉下五彩研制力量,将林家湖、丁华汉从釉上组调入釉下彩工作室。四人一面培训釉下彩绘人员,一面改革其烧制工艺。不久,他们就在彩绘技艺方面取得以下重大革新成果:

寸楷笔改鸡头笔

使用寸楷笔填小叶子花卉较为方便,而要想使大叶子颜色填得均匀,就必须使用鸡头笔混水。吴寿祺提出恢复从景德镇传入醴陵的鸡头笔混水法。采用这种方法后,烧制的釉下彩瓷颜色显得活泼生动。后来,大家综合寸楷笔好操作;鸡头笔含水多的特点,研发出了醴陵特有的“分水笔”。并在传统“单线平涂”执笔法的基础上,创造出 “勾线分水”的新方法。

五彩到七彩

1956年,随着国家的技术支持和色料原料质量的提高,釉下五彩五种原色得到恢复,但还难以满足釉下彩绘对色彩的需求。起初画叶子无论正面背面,都是使用深绿,没有表现叶子背面的浅绿色。唐汉初按照《绘瓷学》中的配方,试制浅绿,但结果不理想。后在省工业厅沈名扬工程师的帮助下,成功配出了釉下浅绿。之后唐汉初又根据常续和工程师的意见,成功地“用氧化钛和氧化锌等配制釉下黄”,釉下五彩原色也从原来的五色增加到了七色。在实践中艺人们又将这些原色互配,制成了紫色、墨绿、和碧绿三种复色,为丰富釉下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烧改二烧

醴陵传统釉下彩都是在泥坯或素坯上彩绘,采用三烧制,施青釉。50年代中期,醴陵开始生产长石白釉坯。1956年5月,林家湖尝试在白釉坯上做点写实验,他在画完的芦雁上,用毛刷薄薄刷上一层白釉,烧成后发现,白釉坯的瓷质不仅比泥坯洁白,而且平整光滑。于是,他在唐汉初等艺人配合下,反复实验,终于将釉下彩绘,由“泥坯烧一次,画坯烧一次,再上釉入窑烧成的三烧制,改革为在长石釉的素坯上绘制釉下彩,再上釉入窑烧成的两烧制”。解决了釉下彩大生产烧制周期长的难题,降低釉下彩产品成本,为釉下五彩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平涂改立体

丁华汉从粉彩组转到釉下五彩工作室后,开始研究像粉彩那样,运用明暗、深浅层次,表现花卉的立体感。他移植釉上粉彩的接色方法用于釉下彩画面中,丰富了釉下彩绘工艺的表现形式,后来称它为套色法。也就是在同一花叶中,有红、有绿、有浅、有深,使釉下彩花增强了老、嫩、明暗、生机勃勃的显真效果。为了将套色法引入混水操作中,他将乳香油加到胶墨线里,研制了一种堵水效果更好的“油墨线”。套色法实现了从“平涂到立体”从“装饰到写实”从“胶墨线到油墨线”的重大革新,对釉下彩绘装饰技法做出了独特贡献。

在吴寿祺带领下,釉下彩绘工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成功恢复并传承发展。他们创作的釉下五彩作品,1956年11月在第二次全国陶瓷专业会议(北京)上被评为优秀作品,受到了中央首长和与会代表的高度赞扬。与此同时,醴陵瓷业推行“柴窑改煤窑、青釉改白釉”的技术革新,使釉下五彩烧成稳定性以及釉质的白度上也有了显著改善,技术人员又在长石质白釉基础上,研制出了透明釉。濒临失传的醴陵釉下五彩,终于重获新生,再次大放异彩。

为了扩大釉下五彩瓷的生产规模,1958年,国家拨款在原湖南瓷业公司原址上,建立了釉下五彩的专业生产厂“醴陵艺术瓷厂”(后改名为醴陵群力瓷厂)。同年烧制了釉下彩毛主席专用茶杯。1959年国庆十周年,醴陵承接了北京“三馆瓷”任务,首次批量生产国家用瓷。1964年国庆十五周年,醴陵第一次为人民大会堂生产釉下五彩国宴瓷。在随后的几十年间,醴陵一直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生产生活用瓷和国家宴会瓷、国家陈列瓷、国家礼品瓷,醴陵成为了新中国名副其实的“红色官窑”。同时,醴陵釉下五彩瓷还远销海内外,并进入联合国总部,为中国陶瓷赢得了国际声誉。

THE END

相关新闻

醴陵新闻网 湘ICP备10209315号

主管单位:中共醴陵市委 醴陵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共醴陵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醴陵市广播电视台

办公地址:湖南醴陵市政府办公楼四楼 联系电话:0731-23287201 23280499